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28 08:5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

  传统教育的内涵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 具有与人类和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类的文化史。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 中提出:

 “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学界一般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

 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 生活过程所创造的一切, 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次广义的文化指与经济、 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 它包括哲学、 宗教、 科学、 技术、 教育、 文学、艺术以及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 思维方式、 民风习俗等。“次广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

 中国传统文化泛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 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二、 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

  根据文化的定义,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 广泛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狭义的教育及学校教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人类世代积累和形成的知识经验,以社会历史经验的形式, 通过教育传递给后代, 并在此过程中沉淀下来, 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进而构成文化的主体。

 因此, 教育有传递生产知识经验和一定社会的生活规范的职能既具有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职能, 进而对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决定了教育在整个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十分特殊的地位。

 传统教育作广义、 狭义的理解。

 狭义的“传统教育” 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概念。

 所谓传统教育, 应专指历史上某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广义的“传统教育” 是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的, 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 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相对的概念。

 就我国而言, 至今仍有各个时期的教育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培养目标, 其中对我国教育影响最大、 时间最长的, 莫过于封建的传统教育起源头可追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 经过历代教育家的改造和发展, 大致完善于南宋的朱熹, 标志是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确立(即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教育思想)。

 这种上起中国奴隶社会末期, 下迄封建社会结束,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而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遗产, 正是中国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源远流长、 学派众多、 丰富多彩。

 它与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既相互适应又互相依存的关系, 其亦有优秀的遗产和精华, 主要有:

 重视道德教育, 追求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倡多元并存、 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教育, 它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 常处与短处互见。

 中国传统教育既充满着智慧, 同时也承载着因袭的重负。

 这里首先将对中国传统文化

 与教育形成的客观基础、 源流、 内在结构、 基本精神以及现代价值等内容加以论述和介绍。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传承的客观基础 一、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舞台, 也是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场所。

 据《尚书· 禹贡》 记载, 中国两千多年的版图就已“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这种自然、 封闭的特殊地理环境, 使我国长期处于自我保护、 单体循环的相对稳定状态中。

 因为相对闭塞的内陆环境是我国的文化于别国迥异, 且自成体系, 却也易行成自视为“天下中心” 的封闭意识, 缺乏一种激励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发展。

  二、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经济条件。

 我国的地理环境, 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发达的农业。

 远古神农氏的传说, 先秦典籍对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 五谷熟而民人育” 的追念, 历代重农抑商、 重“天下粮仓” 政策的确定和执行, 都说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这就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 具有不同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造成了循环而有稳定的秩序, 使中国历代王朝表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和中华民族的极大凝聚性。

 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特点,培养了先民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精神, 业铸造了中华民族勤劳、 勇敢、 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发展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民族主义的传统。

 然而, 这种安居乐业、 田园式的农业经济培养了既不思谋向外开拓进取, 也不去创造新的生产、 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

 同时,“以农为本”、 重农抑商的历代国策也导致我国工商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 商品经济更是缺乏充分发展的文化背景。

  三、 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

 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政治条件。

 我国古代社会是由家庭和家族构成的, 有比较完备的一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结构和家族制度。

 由于以宗族为中心, 所以“亲亲”、“尊祖” 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就成为维持这种群体最有效的方式。

 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宗法制度便很快地与这种家族制度结合, 形成了以血缘为基础、 以等级为特征的国家统治体系。

 然而其本质依然是家族本位。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 中说:

 “吾中国社会之组织, 以家族为单位, 不以个人为单位, 所谓家齐而后治国是也。” 历代皇帝的嗣位, 则主要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 的家族宗法原则。这种统治体系是与家族宗法制度紧密结合的,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统治体系。

 这种家国同构的统治体系, 具体则是由各种“礼” 来维系的。

 这种“礼” 通常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反映出来, 成为不同阶层人们言行的准则。

 它特别重视尊祖敬宗, 血缘亲情, 家庭利益、 宗族利益、 国家利益, 而把个人利益绝对地置于家庭、 家族、 国家利益之下。

 这种道德规范后经过孔孟儒家的提倡、 改造和世代人们的补充、 完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制约

 性, 成为服务于宗法社会的具有完整体系的伦理思想。

 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宗法等级制延续的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

 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通过“亲亲”、“尊祖”、“宗规”、“家训”、“乡规”、“民约” 等形式得以传递与保存。

 二是宗法等级制既是强化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为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同时也为封建社会抹杀个性、 遏制创新、摧残人性、 推行礼教提供了社会基础。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 文化与 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