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2022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意义论文【优秀范文】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08 13:30: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意义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意义论文【优秀范文】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5篇

【篇一】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摘要

本文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来讲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总结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以及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社会主义 本质

目录

1. 前言 1

2.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1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

4.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2

4.1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2

4.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

4.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5.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3

1


1.前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这一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教育等领域的体制安排和政策选择上,基本效仿了苏联模式,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毛泽东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苏联是成功的经验,也并不都适合中国的国情。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于1995年底在党内首次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为了推进改革开放,解除人们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要求。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2]“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根源,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二是对苏联模式的神圣化,三是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3]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用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6年9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底,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完整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1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如果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也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相反若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就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

4.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已经十分突出,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以达到0.473,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处于年收入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4067万人,两者合计6432万人。

4.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挥这种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所在;
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归宿所在。只有站在联系和统一的高度,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才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人们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刻变革,把人们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内在的规定性,这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原则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党和人民充分理解了单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独有的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根据。因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时并没有把将它限定在凝固的时空中,而是用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绘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不能用僵化的观点去看待社会主义本质。例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实现就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也就是不可能根除贫富差别。相反,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它的本质内容终将会表现出来,最终会消灭剥削,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中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评价.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篇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953年是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党经历了许久的抗争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改变几十年以来中国颓废额一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在讨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时可以从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商业这三个方面去讨论。

一.工业

发展工业的缘由主要有三:1、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以发展轻工业为主,导致工业经济比,例失调,先天不足,发展畸形2、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提高工业水平,重工业是较好的选择3、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实践对我国工业发展有借鉴作用。关于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主要的便是由苏联帮助而进行的“一五计划”。在该计划中,中国着重建设重点工程,建成大批现代化大型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也建立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工业部门。同时建设了多条交通干线,改变了交通落后的局面。这是计划中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表现,也因此形成了以东北为中心的一批现代工业基地,这也为后来中国在扩张发展工业中有了借鉴和支撑的良好蓝本。而重点发展的这些工业企业极大加强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使得接下来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二.农业

农业改造主要在土地改革之后,针对农村生产上的贫乏和农民生活的艰苦从而产生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伟大理念。也因为工业基础还不扎实无法为农业提供相应的工业支持,因此合作社能够很好的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主要实施了取消自由市场、限制商业投机、发展信用合作、削弱资本势力等,以保证农民的使用和穿衣的需求,也为全面推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尽管有些操之过急,但合作化理念总体成功,不但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且实现了中国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重要转变,这是符合社会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三、资本主义商业

中国资本阶级主要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人民政府监督下,前者主要以没收资本等敌对手段解决,后者主要以和平手段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企业,即赎买政策。为了能够让社会主义经济深入企业内部,将初级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高级企业则公私合营,,有效的将企业的利益回归给国家和工人,而非如资本主义性质一样利益净归资本家,这凸显了社会主义性质,是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手段,因为许多资本家接受国家安排担任职务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长处且自食其力,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也使得许多人自觉拥护共产党的决策,更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对于工业,农业,商业的三大改造总体上也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扎根落户的一种前提建设,在各方面凸显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国家发布多项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人民政协,少数民族自治制度,正因为了有了在生活上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这一系列政治上改造变得更加顺利更加扎实,人民的生活,文化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再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使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生产力,企业发展,还是思想文化,或是政治保障,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确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更好更快更稳定,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忍不拔,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

【篇三】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摘 要】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国际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都是由肯定、否认到否认之否认的自我开展、 自我完善过程, 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 波浪式开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开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 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开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门。

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 就本质而言, 乌托邦是具有启蒙性质的, 为一些极少数的人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虽然正面乌托邦为人们描绘出了理想国度的美好生活, 但是由于当时手工劳动根底上生产力非常地下,人们的这些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空想。
18 世纪, 法国的莫来迪发表著作?自然法典?, 标志着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诞生。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将平等理解为平均, 从公平、

有的原那么出发, 莫来迪认为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远古。

19 世纪, 圣西门、 博立叶和欧文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

圣西门提出的实业制度, 博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和欧文提出的公社制度, 都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 认为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唯心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陷入局限的根本原因;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从1844年到1917年,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1836 年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 工人和手工业者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
正义者同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 提出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站起来〞, 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宣言?。?共产主义宣言? 于 1848 年发表, 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 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1871年, 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仅 72 天。

此时, 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从本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 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 1917 年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到1924 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 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从 1945 年第 2 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1959 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
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
潮〕。

这是因为,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 先天缺乏;
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剩余;

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毫无疑问,21 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开展过程。资本主义的开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 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 危机和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矛盾。

因此,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防止的。

虽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好似被削弱了, 但人民经受了锻炼, 从中吸取教训, 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开展。

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暂时的复辟、 倒退, 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开展的总趋势。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高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济开展的速度和效果, 不仅明显优于旧中国任何时期,而且优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水平。

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开展的要求, 能够推动生产力更迅速地向前开展, 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开展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另一方面, 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乱和分化后,许多党坚持了下来, 有的还有所开展。

他们根据本国国情, 努力探索复兴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他们对社会主义复兴道路的新探索必将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篇四】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

1
【1】

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

2

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文化、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算。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走向停滞。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

4

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5
【2】

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
【3】
以江泽民为
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

6

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典作家的贡献是

7

巨大的,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地学习,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什么会形成四个阶段评《社会主义发展史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2]任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5月第3期
[3]刘冬冬,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10月第9卷第5期
8

【篇五】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意义的论文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____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四史”,“四史”中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时间跨度最长的。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为了从源头上弄清楚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更深入理解中国是怎样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从而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今天起,学习时报推出“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专栏,刊发相关文章。

2013年1月,____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视野。
为什么提社会主义五百年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而人类产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理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为什么我们讲社会主义五百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实质含义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15、16世纪之交的大航海。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资本主义真正破土而出是在大航海时代,一般界定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00年,一般我们从1516年算起。1

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___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___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2

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3

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___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其他脉络
六个时间段是一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一条主线,但并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全部。
比如说,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并列的,还有其他___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建设、改革和探索。还有发展中国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较快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很多原则,他们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伯恩斯坦讲的,目标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所以说他们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4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