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问题及对策思考(2022年)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08 11:18: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问题及对策思考(2022年),供大家参考。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问题及对策思考(2022年)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以青海生态文化建设为例 黄南州委党校

 史正军 摘要 目前,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社会共识。

 青海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逐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如何从思想认识、 生活理念、 道德水平等意识层面巩固和发展现有成果成为当务之急。

 从对青海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入手, 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了其解决策略, 为青海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化;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发展对策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

 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 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 它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

 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 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我省是国家生态和环境示范省, 探索和研究生态文化建设对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建设富裕、 宜居、 文明、 和谐新青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 是以人为本, 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文化形态, 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 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思想、 观念、 意识的总和。

 它是一种启迪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 是引导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

 它预示着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从意识形态领域

 确保农村保持健康、 和谐、 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1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明确的要求, 即“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

 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要求” 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2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建立生态文化,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观念, 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 价值观、 科技观和发展观直至整个世界观的转变。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 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顺利地进行, 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社会精神基础和体制保障。

 3

 青海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我省召开的青海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宋秀岩在报告中说, 过去五年, 青海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水土保持、 “三北” 防护林、 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实施, 禁牧草场437万公顷, 围栏草场173万公顷, 搬迁安置牧民6800户、 3. 2万

 人,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完成。累计人工造林80万公顷, 封山育林103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4平方公里,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 森林覆盖率提高0. 8个百分点。

 但在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不足和问题。

 三

 我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环保意识薄弱 (一)

 村民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必要的环保知识。

 由于近年来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村中留守人群以老人和未成年人为主, 文化素质偏低, 村民环保知识相对缺乏。

 造成目前我省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是传统农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经营的方式, 靠锄头、 犁钹和畜力, 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就可以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 即使农业总产量有所增长, 也不可能带来农业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较大的增长.

 1

 整体生活水平偏低, 对环保问题较淡薄。

 到目前为止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达不到2000元, 人民生活还不富裕, 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过多追求和关注使之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社会、 经济、 生态的长期综合效益。

 由于我省农民生活水平本身偏低, 大部分农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或离自己很遥远的; 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约占很少。

 2 受传统道德观念、 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公众参与程度低。

 传统道德观念中人情世故的思想, 使得发展民众力量进行的环境保护、 监督、 举报、 监察等活动很难有效展开; 小农意识导致农村村民整体环保意识的缺失, 缺乏全局观念, 致使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

 度低, 尤其是当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需放弃一些即得利益或要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 大多数村民往往会选择放弃。

 (二)

 我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落实不到位。

 在农村, 存在着一些工艺落后、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 由于环保部门的监管不力, 致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落实不到位, 进而弱化了人们对环保的信心和参与程度, 不利于村民整体环保自觉性的提高。

 2

 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缺位。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保障。

 而生态文化的管理体制还处于萌芽状态, 急需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另外, 由于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刚刚起步,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 对生态教育、 生态宣传、 生态保护团体及生态文化普及基础设施等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使得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实难度加大。

 (三)

 我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普及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实体和机构作依托 1

 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缺失。

 民间绿色环保组织在民众自发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起到启动、 组织、 协调、 监督的核心作用。

 青海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还处于启蒙阶段, 农村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缺失,致使青海农村民众自发的环境保护活动无法有组织地启动和开展。

 2

 村级环保宣传机构尚不健全。

 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普及需要以健全的宣传机构为依托, 配备稳定的经过专业培训的宣传人员, 充分调动可利用的宣传资源和设施, 组织协调与其他部门、 组织和机构的

 相关关系, 以达到持久、 深入、 有效的宣传普及效果。

 我省农村利用有限的宣传资源开展了环保知识的普及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青海, 大部分农村利用墙体文化宣传过环保知识, 但是健全的环保宣传机构还没有形成; 大分部的行政村中无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的负责人,只有少数的行政村中有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的负责人; 村级现有的宣传设施, 如图书室、 广播站、 墙体、 文化活动室等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我省农村, 村级广播站做过环保知识普及宣传的仅占少数; 大部分的行政村有不同类型的文娱团体, 但几乎没有做过环保宣传。

 此外,这些宣传设施、 文娱团体和人员机构在农村生态文化普及宣传工作上没有得到优化整合, 尚未发挥有效的作用。

 3

 环境保护教育效果不理想。

 在生态立省及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绿色学校的创建都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

 在农村的中小学校中,近100 %的学校进行过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学校教育成为农村生态文化宣传的主力军, 但是, 宣传普及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我省乃至全国农村, 近100 %的中小学生接受过环保知识的教育, 但认为效果不佳。

 (四)

 推进青海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机构, 完善生态文化管理体制

 首先,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机构体系。

 为了长期有效地进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要从上到下, 形成连贯的体系, 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其次,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宣传组织人员, 各级任务负责到人。

 上级部门设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 组织协调、 检查督促、 考核评议工作; 下级部门配设生态文化建设负责人, 传达和执行工作部署, 落实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第三, 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制订生态文化建设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评议制度, 规范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 促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持续、 健康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设立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建立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和审核制度, 专款专用, 确保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

 已进行生态立省战略规划的青海, 要严格按照规划划拨生态文化建设费用, 及时审核监督资金去向, 保证与之相应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另外, 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

 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 生活方式, 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如在青海海东山区发展生态林果畜牧业, 在玉树、 果洛、 黄南发展生态养殖、 种植业, 在西宁农村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业等, 为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3

 营造校园生态文化, 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带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对中小学生进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宣传教育意义重大。

 我省农村绿色学校建设已初见成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绿色校园,普及绿色文化。

 首先, 定期对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

 其次,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开展多形式、 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生态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带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三, 把生态教育作为学校评定考核

 的一项重要指标。

 4

 鼓励公众参与, 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念 首先, 设立开放的信息平台, 如开办公告栏、 定期广播等公开村内环境事件, 褒扬先进, 批评落后, 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村内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其次, 引导成立村内民间绿色协会或组织, 监督村内环境保护工作, 组织民间环保公益活动。

 最后, 完善环境事件的举报、 信访制度, 建立健全农民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和机制, 提高农民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5

 整合各种宣传资源, 创新宣传类型, 拓宽宣传渠道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宣传设施, 如村广播台、 墙体文化、 露天电影、 环保主题公园、 娱乐区等, 并整合这些宣传资源, 设计宣传计划和主题活动,进行全方位、 多形式的宣传活动。

 此外, 要不断创新宣传类型和宣传渠道, 如在传统的红白喜事操办中加入环保知识的宣传; 在娱乐团体中编演环保节目等。

 6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增加环境破坏成本, 树立公众环保信心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奖罚得当, 营造公平、 公正、 合理的公共环境维护秩序, 通过规范村民行为, 树立农村公众的生态价值观并提升生态伦理道德水平, 树立公众环保信心。

推荐访问: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对策 生态 思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