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全文)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10 16:18: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全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全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摘要] 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意识形态性, 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

 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才能把人教育好, 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主体性 政治性

 为了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 标, 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贯彻科学发展观, 走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 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 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 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为了 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 党性、 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 益扩大, 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 有的同志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这一本质特点。

 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 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

 个别研究生误以为“公民教育” 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 排除任何人生理想”。

 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 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 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

 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 一是以为有日 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 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 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 意识形态性了 ; 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 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求同存异, 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 ; 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 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 因此, 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

 其实, 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等, 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

 而在意识形态领域, 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 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 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不存在空白点的。

  1. 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

 固然全球问题日 益增多, 需要各国加强合作, 共同关注, 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 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

 在阶级社会里, 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 阶级利益引 申出来的; 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 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 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

 恩格斯早就指出, 无产阶级道德中包含了 最多的最长久的道德的全人类因素。

 在阶级社会里, 道德的阶级性是绝对的、 起主导作用的, 道德的共同性(全人类性) 是相对的、受阶级性制约的。

  2. 对外交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并不等于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问题是不能靠“输出” 去解决的。

 我们应当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的自 主选择。

 但是, 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并不等于、 也不可能要求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淡化意识形态,

 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相反, 我们的改革越是深化、 开放越是扩大, 越应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重蹈东剧变的覆辙。

  3.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可能带来政治制度趋同化、 文化同质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

 总的来看, 它是一种历史进步的潮流。

 但是, 经济全球化一直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着。

 他们企图利用这一客观趋势为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服务; 美国更是推行 “美国中心主义”,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建立单极世界、 维护“一霸” 的霸主地位服务。

 因此, 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便大肆炒作经济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拼命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托夫勒也在他的著作中, 鼓吹“全球主义” 的意识形态, 提出要引 导人们树立 “全球意识”, 以 “反对自 由放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事实上, 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消灭世界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样化, 而且还会为世界多极化发展创造条件; 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 论, 只相当于抽象的普遍性。

 而这种抽象的普遍性的价值观, 在现实历史条件下并不存在。

 不与特殊性相联系的普遍性, 不仅是不科学的, 违反唯物辩证法的, 而且, 无形中中了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奸计。

 西方鼓吹的“全球意识” 是与反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的, 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正如他们的人权观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 遮蔽性、 虚伪性一样, 都是为资本主义、 霸权主义利益服务的。

  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忘记自 己的政治性、 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 恩格斯曾深刻地揭示了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 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 我们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高度统一的,所以, 江泽民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我们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的特点, 这里讲的政治性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 鼓吹的那种“阶级斗争” 的政治、 空头政治, 而是讲经济建设的政治、 实现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意识形态性, 就是要自 觉坚持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绝不能淡化意识形态、 淡化政治, 放弃思想阵地。

  二、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不论是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上理论课, 过党团组织生活等) , 还是寓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 寓教于管理等) , 都是一方面渗透着列宁所说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 归根到底, 是要教育人们“懂得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 另 一方面, 又必然要求结合着经济、 业务、 管理工作一道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代, 由于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领域的广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渗透性的要求更高了 , 除了 实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才会有实效以外, 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 也应当渗透到日 常的经济、 业务、 社会生活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去, 渗透到专业课教学、 社会实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 思想政治教

 育只有结合着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做深做细, 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要加强的正是这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行各业紧密相连, 都通过自 己的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职能是通过自 己的工作为各行各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为各行各业完成建设任务提供精神动力, 它的工作必然要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 联系各个领域的实际, 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业务工作过程中去, 否则, 便无法为各行各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

  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治文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革命的日 新月 异,都促使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 主体性的觉醒。

  主体性, 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选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性、自 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

 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也就是说只有人才可能有主体性、 成为主体。

 但并非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 都有主体性。

 只有当他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 发挥了 自 主性、 能动性、创造性时, 他才真正成为主体, 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 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 在于促进对象的自 我教育。

 因此, 没有“接受” 和自 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便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它既不可能成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又不可能取得实效、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在新形势下, 民主性、 主体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新特点。

 当然, 民主性是相对于集中性、 纪律性而言; 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 两者都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都不应将其割裂、 绝对化。

 过去, 我们一度只讲集中、 统一,只讲客体性、 做“训服工具”, 这是片面的, 教训十分深刻。

 现在, 我们讲民主性、主体性, 不能又走向另 一种片面性:

 片面强调民主, 不要纪律和集中, 搞极端民主化; 过分张扬主体性, 走向单子式的主体性。

 要看到, 离开客体性只讲主体性,是虚假的主体性; 而离开主体间的互动, 离开群体, 孤立强调个人主体性, 则是单子式的主体性。

 这就必然走向非理性, 走向主体性的异化。

 可见, 会当主体的人, 也势必会当客体; 当不好客体的人, 也不会当好主体。

 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是有限度的, 而不能是无限度的。

 不论在市场中, 还是在网络里, 也不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还是在集体生活里, 极端民主、 单子式的主体性、 个体主体性的过分张扬, 只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然而,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的是民主意识增强、 主体性空前觉醒的对象, 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弘扬民主性、 主体性; 不认识民主性特点, 不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便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坚持民主性、 主体性特点,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2] 江泽民. 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 人民出版社, 2001.

  [3] 郑永廷.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2.

  [4] 郭湛.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推荐访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全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