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精选文档)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13 18:12: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精选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孩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

 社会暴力

 隔代监护

  单亲监护、 上代亲戚监护、 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

  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一、 前言 二、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三、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成因浅析 四、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五、 总结

  六、 参考文献 一、前言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

 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 留守儿童数量多、比例大。目前,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 1.3 亿人。根据 2005年中国 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 4000 多万人。和 2000 年相比,2005 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 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监护弱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为以下四种 :隔代监护、 单亲监护、 上代亲戚监护、 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从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3、 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 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够健全。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5、 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困难。主要是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会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 0—6 周岁学前“留守儿童”约 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调查显示,有 9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6、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不够规范。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7、 留守儿童有中途辍学现象。不能接受完 9 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留守儿童初中未毕业就跟随父母外出打工。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之后,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被监护的方式。一是隔代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二是委托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就形成了委托监护。三是无人监护。经研究,农村 90%以上的“留守儿童”均属于以上三种生活状态[3],但无论是哪一种受监护的方式,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比如:恶言中伤别人、逃学、厌学、打架斗殴、偷盗等。就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

  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留守儿童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言行,以及学习各方面,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在农村村民中占到了大多数。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监护人失去了监护能力,说直白一些就是监护人已经管不住孩子了。这也许是由于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娇宠所致。娇宠最容易使孩子形成小气、任性、爱耍性子、爱发脾气等性格。这样一来,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也就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因为监护人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危害,还有一部分监护人见苦口婆心地说不管用,于是就采用武断的方法,进行打骂教育,这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打骂还是不能从本质使孩子改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打骂绝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监护人忽视 “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所提供给孩子的各种榜样,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注意讲究一些——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

 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监护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辈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处于矛盾中;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依从,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不尊敬父母等不良恶习。  (二)、学校管理的疲沓和疏忽 现阶段,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已经出现了疲沓现象。管也是那样,不管也是那样。管与不管都无所谓,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就可以相安无事。产生这种想法其实是缘于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难管理了,很多教师都感到如今从教的最大困惑是不知怎么管学生了,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不是,看到学生有问题不管当教师的职业良心过不去,可管的“风险”又很大。因为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不象以前那样融洽了,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而教师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教师是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每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能控制得那么“到位”。所以,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甚至产生放弃管理学生的想法。

 (三)、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1、留守儿童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家庭中,他们的父母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活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大气候,赌博现象普遍存在。各种赌博现象遍布大街小巷,特别是农村,不少全家男女老少,整日混迹于赌场之中,更有甚者,老老小小都亲临赌场,爷辈们坐庄,儿孙们当助手等等。学生在上学路上都能看到一群群围着赌博的人。学校附近的赌场也是比比皆是,里面挤得水泄不通。只要你在农村住上个几天,这些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俗话说:“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玩

 赌纸角、火柴等不良行为,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叫苦不堪。长此以往,学生心理也必将没有净土。

 (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1、留守儿童心理状态不平衡,形成了障碍。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老师的耐心教育、社会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亲情的呵护与引到。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却是一种变相的残缺家庭。他们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导致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的缺陷,从而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很不利。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一种情感缺欠状态,该学到的东西没有学到,该建立的关系也没有建立。如亲子关系不健全,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没有支持,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较,他们的学习机会受到一些限制。留守儿童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获得了关心和爱抚,但老年人不论在精力还是在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也就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及年轻的父母们有活力。老年人自己也属于需要照顾的群体,他们大多数年龄在 60 岁左右,有的...

推荐访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留守 农村 现状调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