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实践(2022年)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16 10:42: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实践(2022年),供大家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实践(2022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团结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育部亦在公布的 2022 年工作要点中,将“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列入其中。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所百年老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有其特殊意义。因此,学校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结合《越秀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系统规划学校教育工作,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加深师生、家长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不同民族间的合作互助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红色文化作渗透,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 中国近代受列强侵略而致四分五裂,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发出期盼团结、统一的内生力量,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奋斗史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因此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可使师生感受如今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来之不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红色文化的浸染,深入人心。

 (一)一起講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通过开展“一起来讲党史故事”等系列活动,引导师生采撷党史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片段,经过消化、理解,转变成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奋斗的不易,珍惜如今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幸福生活。讲故事的过程,将展现于外的信息,内化为师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有效促进了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的情怀。

 (二)一起寻红色足迹,聆听动人事迹 学校在开展红色教育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如带领学生到革命先辈曾奋斗过的地方进行参观,亲历红色教育现场,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动人事迹。学校专门成立红色史迹讲解队,在参观红色史迹的过程中进行革命事迹讲解。瞻仰红色革命旧址,参观红色革命展览,在浸润式的场景中,师生通过亲身感受场景式的红色教育现场,更新了对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事迹的认识,体会他们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所做的伟大牺牲,激发自身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热情,进一步巩固自身学习革命先辈的决心与毅力。

 (三)一起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研学 小学阶段,相较于文字,兼具视听享受的影视资源,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在积极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现代信息技术,精选影视作品,组织师生集中观看、学习。各班教师还基于本班红色文化建设的需要,生成了具有本班特色的红色电影微课,重温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深入学习革命先辈们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师生在观影后,通过讨论环节,分享自己了解的相关红色革命知识,开展红色革命知识的交流宣传活动,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红色情怀,让红色基因焕发光彩。

 二、思政课程打基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

 思政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筑牢学生思想根基的重要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体系当中,可有效地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生头脑。基于此,学校一方面通过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现有思政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特色,融合校史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真正落地。

 (一)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对于小学日常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分别为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程、思想与品德活动课程、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到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梳理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集体教研,根据学段将学习目标分层,避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生硬挪用。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通过向学生布置预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前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堂的有效结合。

 (二)融校史于思政课堂 东山培正小学创建于 1889 年,历史积淀深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校就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盛誉,三十年代初在广州及港澳等地开办分校,各地培正学校共同培育出 13 位院士,培正同学会遍布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余年的深厚积淀,给了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的历史变迁,是中华民族近现代百余年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学校将校史开发为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校史,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历史变迁,深刻感受到办学强国之路的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国志向,体会学校的办学初衷与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在日常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锤炼自身的思想与品格,为未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三、主题活动来搭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为此学校结合本区、本校特色开展了系列的家庭主题教育活动和“文化寻根”交流活动,以活动为纽带,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

 (一)家校协同铸牢共同体意识 要实现中国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同胞的心手相连,共同奋斗。家庭作为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通过家校联动,以开办家校学堂、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公众号系列推文等方式,将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家长,倡导家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通过开展相关主题的读书活动,主题参观活动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铸牢大湾区青少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大湾区未来的和谐发展。

 (二)“文化寻根”传播共同体意识 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交流,学校定期组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香港学生与广州的青少年共享课堂,体验多样的、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综合实践课程,两地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一起包饺子、煮汤圆,一起认识、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行各式各样的友谊赛,增强两地青少年之间的同门情谊。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香港、澳门青少年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让两地的学生更加了解广州的发展新面貌,增强两地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认同感。同时,粤港澳青少年“湾区寻根”活动,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了解国家、社会时事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教育帮扶来践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 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守望互助,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第二个百年我们正在迈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习奋斗在一线的革命先辈们,继续披荆斩棘,努力拼搏!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落地,学校管理层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为人师者,教师应该肩负其的责任。

 (一)名师课堂辐射 学校与新疆疏附县、贵州省黔南州、广东省清远市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共建帮扶活动,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目标,通过学校名师赴当地开展讲学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共进,打开了少数民族地區教育建设的新局面。

 (二)课题成果共享 学校把优质课题成果进一步提炼,以课题为引领,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建立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技术支持纽带。如:学校把获得新一轮广东省教育成果奖的经验进行凝练,派出专业教师队伍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出合理化建意,将民族间守望互助、共同发展的深刻内涵转为具体的行动,落实在实践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全新阶段,学校的教育工作理应结合教育改革政策做出相应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命题,学校唯有立足区域、学校特色,从文化、课程、活动等多条路径创新探索,方能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扎实落地,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引导其从我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实践 共同体 中华民族 意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