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完整)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24 17:30: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完整),供大家参考。

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完整)

 

 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

 来源:学术杂志

  1、建筑产业方面

  1.1 标准化程度低

  从目前的住宅建筑市场来看,,通造成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

  1.2

  PC 住宅产业,由于市场尚处于培育期,对预制套产业链还远不成熟,满足预制住宅需求的产品、部品(如 PC 构件、钢筋连接套筒、防水胶条、密封胶等)的生产厂家还比较少,可供选择的产品范围还不大。产业链上设计、PC 深化、构件制作、配套材料生产、施工企业等资源跟不上市场扩容的步伐,

  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设和管理委员会等六部门制订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修改了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比例,2014 年不少于 25%,2015 年不少于50%;到 2016 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6 年来的开发规模统计数据,(表23 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存在的问题上海从 2006 年起,由万科、100万 m2 的建筑,并对符一些具有社

  1.3 装配式建筑总体成本高

  目前预制构件大多数没有模数化、标准化设计,且生产厂家较少,还未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达不到规模化生产,造成相应

 产品、部品的价格较高。再加上构件蒸养、运输以及 PC 构件因生产、施工、构造要求而增加了钢材用量,造成建设成本有一定增加。这也是目前影响市场开发商积极推进装配式住宅的主要因素。

  1.4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从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情况来看,上世纪 60~的黄金期,分别建设了 7个和 4 个预制构件生产厂,20hm2,家左右。到 90 年代初期现浇逐步向全现浇转变,构件加工能够延续至今的住宅构件加工如商品混凝土、地铁管片、桥梁构件等,构件厂)、上海城建物资(原住宅构件四厂)、上海建工三厂(原建工第三构件厂)、深圳海龙构件厂等。近年来,由于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上海开始涌现不少构件生产厂家,但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企业构件产品质量较好、产品质量较为

  稳定。也有一些企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造成构件质量相对较差。

  1.5 还未形成充足的产品供给

  桩等企业,从事预制构件的生产,年供应量约为 250 万约 1000~1500万 m2 工人的培训、还不能满足 2015 年上海市 50%预制比例的需求(表

  1.6

  目前很多企业自发地开展产业化技但忽视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的

  1.7 人才缺乏

  在技术推广初期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目前,预制技术领域面临的人才问题比较大。预制技术涉及到的人才涵盖面比较广,不光有设计、

 深化设计、预制生产、施工管理和操作,而且

  项目管理者也需要更新知识。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上海市涉及到预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1.8 配套政策滞后

  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鼓励策,需补充或修改。同时,

  1.8.1 标准、规程缺乏

  2010 年颁发的《装配 2014 年 10 月 1 日出 2010 年颁发的规程由于当时建成实例还不在学校、医院、养老院、商业办公楼等建筑中推广预制技术,这方面的针对性规程目前还在制定中。目前上海预制规范的广度和深度落后于北京地区。北京市目前已出台的预制规程有《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装配式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11/T1030—2013)、《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建筑设计规程》(DB11/T970—2013)、《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DB11/T968—2013)。虽然北京市预制规程的数量不多,但其针对住宅市场的预制技术规程的深度和针对性较好。

  1.8.2 与传统验收程序存在矛盾

  的 PC

  1.8.3

  但有些预制建筑的施工工艺已可取消外脚手墙涂料吊篮吊绳作业方式上,都与上海现有的安全管理规定产生了矛盾。

  1.8.4 配套政策带来的新问题

 1.8.4.1 机械地执行装配式面积比例

  上海市新的激励政策出台后,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各区土地出让环节建筑面积不少于 20%的装配式住宅的规定,造成政府在土地出让时,将此比例落实到单个地块中,上海大多地块只有 5~10 万 m2 的建筑面积,但有 1~2 万 m2 积需采用预制技术进行建造,管理等问题。

  1.8.4.2 奖励政策的局限性

  现有的鼓励政策,的地块,10 万 m2 建筑面积的地块,装配式比例 25%,万m2需采用预制技术,则剩余的7.5万m2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上海市预制

  1.8.4.3 高预制率体系无法推广的问题

  目前的鼓励政策中,仅在文件中提出了鼓励企业提高预制率的说法,但如何鼓励并没有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实际上造成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只愿意贴着政策规定的预制率下限进行开发。而低预制率与高预制率的技术并不相同,为达到将来预制率不断提高的目的,势必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高预制率建筑,做好相应技术储备。

  1.9 技术体系方面

  应用装配式框剪结构体系,国内目前的 PC

  1.9.1 ,在中,凸出梁柱会有一些不利影响,需通过装修予

  1.9.2 PCF 体系或剪力墙内浇外挂体系由于结构体系本身的限制,未来在预制率方面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在现浇部分外部增加一层预制外皮的做法,并没有对传统作业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

  1.9.3 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较适合国内中小套型室内规整的需

 求,但由于之前没有规范的支持,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和扩大规模应用。

  1.9.4 社会认知度方面整个社会层面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认念,下,PC 产业才能顺利和迅速地得到发展。

 2、对策

  建筑产业方面

  2.1.1 建立标准化、模数化建造方式,完善预制装配式建造体系(1)对数量大、标准相对统一的保障房,征集汇编可组合拼接的保障房设计选用图集,通过标准化规范、模数化协调,既

  可以加快设计施工进度,又可以降低预制构件生产成本。(2)在推进预制装配式商品房建造的近几年中,建议采用区域总量控制的方式,按照预制装配式项目相对集中建设模式进行,避免所有商品房在项目全面快速推进过程中,因设计、构件制作、施工等一系列质量问题而留下遗憾。(3)除了将国外主要应用的预制装配式框剪结构体系技术进一步落地外,结构各种体系不断总结完善,择优甄选。

  2.1.2 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推广(1)2)3)对标准化产品 4)在土地出让、审图、工业 5)在标准化体系 BIM 技术,为传统建筑施工来一次

  2.1.3 对预制构件生产进行规划与扶持要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行业的产业规划,一方面要合理规划预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满足上海预制建筑需求的同时,辐射上海周边地带;另一方面应

  合理规划全市产能,防止一拥而上造成产能过剩,从而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

  2.1.4 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亟需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做好内部培养工作。(1)技术培训。建议经制技术在更多的企业

 生根发芽。(2 域作为人才引进重点领域,制定相应的 5 人才培养计划,

  配套政策与法规

  2.2.1 适时调整鼓励政策在大力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近几年,对土地出让时有要求做装配式建筑而面积比例较少的地块,开发商自愿在同一地块内,对剩余面积也采用预制技术的,给予一定的面积奖励;在土地出让时,已明确预制率的项目,开发企

  业自愿提高预制率的,根据预制率的高低,给予一定的面积或费用奖励;对土地出让时,未明确采用预制技术而开发企业自愿采用预制技术进行建造的,可在目前 3%面积奖励的基础上,根据预制率的不同,额外给予一定的面积或费用奖励。以上鼓励政策可以推动企业在走向预制装配式道路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预制建筑的工业化水平。

  2.2.2 通产省在上世纪 70,采取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方面的鼓励政策,包括“”,对新技适度放宽负债率限制或降低开发贷款利率,利率。

  加快调整审批体系和验收、安全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应匹配技术进步发展的需要。针对装配式这种新工艺,各监管部门可根据装配式工艺的特点,调整原有的监管程序和监管要点。另外由于装配式建筑在管理体制上与传统建筑(设计、产品、施工相脱节)完全不同,属于有机、全过程的管理,因此原有的“串联审批”建议优化为“并联审批”。考虑到装配式建筑的特性,采用

  住宅产业化的工程验收可以考虑采用分批多次验收的方式,可以使项目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同时减少开发企业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安全制度方面加快制定与预制建筑体系相配套的管理规

 定,适应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的特点。

  2.2.4 规程与市场需求的统一。同时,各个企业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现实,

  2.2.5 PC 建筑的起步题影响 PC“优良部品”标签,设定一定的有效期。经过认定的住宅部品,政府可强制要求在保障性住宅中使用。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建立,可逐渐形成住宅部品优胜劣汰的机制,是提高部品质量和建筑产品质量,推动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6 对传统作业方式加以限制采取措施,有步骤、有计划、有区域地对传统建造方式加以限制,例如在一定阶段,一定区域内,仿照香港的做法,采用征收建筑废物处置费的形式促使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使用预制构件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渐进式、逐步地加以推进。另外在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生产方式中,应大力推广信息化技术,工业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期的跟踪监测,完善质量追溯机制。

  2.3 社会宣传方面

  益 PC 建筑带来的成效,科技含量提升、住宅保值增值带来的实惠。

  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但从社会综合效益分析以及改善住宅品质、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熟练劳动力依赖等潜在价值来看,发展 PC 技术是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开发建筑产品的一致选择,也将是我国住宅技术发

  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装配式技术发展道路上还需要这些企业、科研、设计、构件等单位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目前社会环境来看,政府已在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在快速推进的同时,还

 亟需建立装配式建设体系的顶层研究和设计,从各方面入手,全面、深入、有序地推进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

推荐访问:论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 预制 完整 建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