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徐纪谈中央国术馆

工作总结 时间:2022-10-04 09:5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纪谈中央国术馆,供大家参考。

徐纪谈中央国术馆

 

 徐纪谈中央国术馆 徐纪谈中央国术馆

  编前语:

 由于此文谈及张之江先生的逸闻旧事, 本刊即翻阅资料, 遂将《张之江为何提倡武术》 附于后, 以飨读者诸君。

 远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市, 连续拜读了内地的武术杂志《中华武术》的三期, 张之江先生的爱媛张润苏女士的 《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我是出生在大陆, 成长在宝岛, 而如今侨居美国的中国人。

 念学堂时的体育教员及练功夫时的武术师傅中, 许多是中央国术馆(以下简称“国术馆” ) 或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体” )出身。

 因之, 拜读《中华武术》 刊载的几篇鸿文, 倍感亲切。

 然而文中的记述, 间或与我局限一隅的见闻, 稍有出入。

  斗胆将自己的疑团, 草此小文, 敬向“国术馆” 和“国体” 的前辈先进以及读者先生们广泛地求教。

 而关于张女士文中所提, 迁台寓美的校友同仁, 亦据我个人所知, 间作少许或非必要的补充。

  张女士文:

 “1926 年冬, 父亲在养病期间……恢复武功锻炼。他自幼对武术感兴趣……在养病期间……充分……练习拳、 剑之类,如太极拳、 八卦掌、 青萍剑等。

 ”

  以张馆长生长的年代、 乡 里及个人志向(从军、 救国) 而言, “自幼对武术感兴趣” 是极其自然的, 但不知习什么门派?师承何人?而造诣又到什么境地?

 张馆长少时, 太极拳尚未风行, 如何习得此技?而如曾入门练习八卦掌法, 则应在本门谱系之中, 何以后来不见任何记录?

 我的见闻是, 张馆长本人并不擅武, 而是习万人敌的名将。

 有时候旧友欢聚, 酒酣耳热之际, 屡曾受人戏谑, 强请演武, 并说:

 “全中国的国术头子, 功夫一定大得不得了!” 张馆长支吾不住, 曾想将国术馆的初级必修课程――连步拳练好, 以资应付, 而始终未能……

 当年, 陪张馆长练功的, 是燕青门陈玉山先生爱徒、 六合门佟忠

 义先生陕婿、 “国术馆” 二期毕业、 曾在馆中及“国体” 任教的李元智老伯(曾与先父同事, 长女公子维平学长与我大学同窗) 。

 他曾亲口告我:

 “张馆长记不住套路, 只能跟着人练。

 一离了人, 自己就划不下来啦!” 他又回忆:

 陪张馆长练过的东西很多, 其中确有太极拳、八卦掌同青萍剑。

 时间?当然是在“国术馆” 成立之后。

  准此, 则与张女士“由于他天天坚持锻炼……疾病居然痊愈……故本着推己及人的动机, 大力提倡武术” , 终至成立“国术馆” 的一段回忆先后倒置。

 李老伯已伤仙游, 不知道张女士还记得这么样的一位青年武士否?

 张女士又云:

 “先后几任副馆长是李景林、 张树声、 纽永建、 王子平、 张骧武等。

 ”

  纽氏是沪上望族。

 清末, 在上海俞塘创设强恕中学, 后在台北复校。

 我是强恕的学生。

 攻读于研究所时, 曾回母校侍读。

 因之, 稍是知纽校董的生平。

 他确是“国术馆” 的发起人之一, 却不知曾否担任过副馆长。

  至于张骧武, 名宪, 字骧伍, 不是骧“武” 。

 韩复渠督鲁时, 曾任第五路总指挥。

 在山东清剿土匪, 查缉烟毒, 极为严峻, 故有“张剥皮” 、 “张阎王” 之号, 他不但是军人, 而且是武林高手, 曾从我的太夫子李书文习八极拳与劈挂掌, 与家师刘云樵先生兄弟相称, 而年纪大了许多。

 其副官刘序东先生是云樵师族侄, 而年岁长于家师。云樵师侍李太夫子游鲁, 便下榻于张将军设在黄县(后迁牟平) 的指挥部里。

 张之妻弟那玉昆先生也曾问技于李太夫子。

  抗日军兴, 张氏已息影西安, 续娶一妻, 且得一子(前妻那玉兰氏, 育有数女) , 仍与武林中人相往还。

 云樵师曾去探望, 见他自署“襄五” , 怪而问之。

 张将军笑曰:

 “我如今可不是也没‘人’ 也没‘马’ 了吗?”

  据此, 则原字有“人” 有“马” 的骧伍二字, 大约是不会错的吧!

 另外, 历任副馆长中, 应有陈泮岭先生。

 陈自幼习武, 入北京大学及北洋大学, 攻读时, 曾参加五四运动, 负伤被捕。

 课余, 曾从李存义、 纪子修、 杨少侯、 许禹生、 吴鉴泉、 佟联吉、 刘彩臣、 程海亭等诸位先生问技。

 陈虽从政事冗, 然终身提倡武术。

 在开封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发展武术。

 1925 年, 又成立河南武术会。

 在家乡 西平县, 成立守望社。

 在淇县任县长时, 创办团练。

 1939 年, 任国术馆副馆长。

 1941年, 主持“教育部及军政部” (国民党国防部的前身) , 合立之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

 编成之教材达五十余种, 挂图四十余幅。

 1944 年,送部付印通行。

  迁居台湾之后, 陈曾拟恢复“国术馆” 。据知, 连房子都找好了。因为未获支持, 乃于 1950 年成立中华国术进修会, 继续团结人才,鼓吹思想。

 终因未得政教当局重视, 事与愿违。

  厥后, 进修会转变成中华国术会, 迄今。

 陈本人则不愿参与, 而在台中之模范农场传授武术, 诲人不倦。

 1957 年, 从学者成立九九健身会, 以示崇敬。

  前述五十余种教材, 在陈谢世之后, 曾被人在台南某处的旧书摊上搜罗了不少, 转售给台北真善美出版社的宋今人先生。

 宋先生约我,再三详商处置之道。

 我当然力促悉数翻行, 以备资料, 刺激风气。

  然而, 真善美是以武侠小说为基干的出版社。

 宋先生本人礼佛修道, 因而也出版有关的书刊, 有名的《仙学》 杂志就是在如此情况之下出刊的。

 至于武术作品, 则是业务上的第三个考虑, 销路有限。

 所以, 这一大包的教材, 只出了《擒拿术》、《摔角术》 同《弓箭术》 等有限的几部。

 如今, 宋先生已逝, 余稿是否仍在社中, 抑或是又复浪迹天涯去乎?

 陈另外有《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 真善美出版。

 我助云樵师编行《武坛》 杂志时, 也连载过他的《中华国术太极拳图解》。

 此外,亡友雷殊曼(啸天) 先生是陈门下士, 曾整理了好几本形意、 八卦方面的专著, 也是真善美刊行的。

 而杨宗鼎将军(殁于纽约) 更是九九会的元老重臣, 联合同门, 编成《中华国术教材全集》。

 惜因自资出版,便无行销的路线, 因而流传不广。

  张女士文:

 “教务处负责教学, 先后担任处长的有……赵崇俊……吴俊山(擅长八卦掌) 、 杨松山(文武双全) 等。

 ”

  “赵” 崇“俊” 应是刘崇峻先生之误。

 四川武术名家, 打擂屡捷,时誉多之。

 应聘到“国术馆” 后, 老当益壮, 仍要鼓勇上场, 则告败

 落。

 至于刘处长参加的是哪一届的比赛, 败于何人之手, 以及任职一年之后的事迹, 均望大雅君子不吝赐教是幸。

  前述张馆长曾练的连步拳, 就是刘处长引进“国术馆” 的。

 可能,也是馆中惟一长江流域的武学。

 然而, 因为“国术馆” 里北派偏盛,此拳也被练成了北方风味, 与刘处长后来出版单行本《练步拳》 中的图文(吴志青先生编撰) , 其趣不牟。

  连步拳曾在学校及军队推广, 作为初级教材。

 然分析此拳, 下肢步式尚可传授初学, 上肢却连一个直拳也无(家师韩庆堂先生在收式之前, 改变推掌为采手冲捶, 非原式也) , 实非理想的入门拳套。

 当年想是人情所拘, 不能不给教务处长开一门必修课程, 才采用了这么一套东西的吧!

 另外, 吴“俊” 山, 应是吴峻山。

  张女士文:“开始设两个门派:

 少林门长王子平、 武当门长高振东, 都曾由国术馆聘任。

 ”

  张馆长本人如果素稔武术, 必不至于开设这么样的两个门派。

 我认为, 据此, 似乎可以为张馆长并未精习拳脚的一个旁证。因为少林、武当之事, 是以小说、 戏剧的渲染与传播, 在一般人士中流行。

 而真正的武术家, 是不曾标榜此一失实不确的观念的。

  再者, 王子平先生是天方教徒, 扯旗、 钟幡拿手, 会摔角, 也打八极, 曾从杨洪修先生习练查拳。

 然而, 他一不是佛教徒, 二不会少林拳, 如何当得少林门的门长?至于强合形意、 八卦、 太极为内家,为武当, 更是清民初才兴起的时髦之论。

 据之而立武当门, 实在很难服众。

 本来, 武当门的门长, 请的是孙禄堂先生。

 孙先生门出形意,兼习八卦, 晚修太极, 在南方设帐课徒, 著书立说, 声誉藉甚。

 结果?孙先生见机, 或是辞谢, 或是挂名而不就职, 才由其师弟高振东先生代行。

 至于高先生是否曾得“国术馆聘任” , 则不知矣。

  后来, 这两个门派时生争执, 所谓少林门的好汉爷们, 鲁朴不文,动辄讲打。

 武当门的高手们, 颇受压力。

 马良将军任济南镇守使时,亲见李存义先生连败于杨洪修及张凤岩两位先生(保定快跤, 常东升老师之师及岳父) 之手。

 而李景林将军谑称孙禄堂先生为小禄(鹿也) ,又屡诋杨澄甫先生为欺人。

 再说, 此二门的分立, 在意义的界定上与技术的事实上, 无不启人疑议, 于是才引起了编审处长唐豪先生, 如张女士文中所说的“亲自到河南嵩山少林寺、 陈家沟、 湖北武当山作实地考查、 探访……并著有 《少林武当考》……并对中央国术馆建制改革都起到积极作用” 。

 张女士在其鸿文第九小节《师资来源和培养人才》 之下两段, 又立了一个小标题《当时国术馆还设有学生队》, 谓“队长为朱国祯兼教搏击……由朱国禄兼教长拳, 张英振兼教查拳, 杨法武兼教摔跤,刘阳庆兼教器械” 一段, 语焉不详, 敬加说明如后:

 张馆长不熟悉武术, 是小事, 没有礼聘一位有现代眼光的内行当参谋长, 才是致命的大伤害。

 因而, 草创时期, 一切是摸索前进的。

 张女士文中有关《成立目的及口号》 一节, 的属事实, 方向也极为正确。

 只是, 那乃是战略目标, 比如是一座必须占领的城堡。

 至于何时去攻占这座城堡的军事战术, 就没有适当的解决之道了。

  因之, 才有少林、 武当的分门, 随后取消。

 而馆中的课程, 也无甚规划, 因人而设。

 有些虽不合适, 却是人情阻挠, 改进不能。

  再加上, 初期入馆的学生都是带艺的, 其中不乏高手。

 馆中灵活运用了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话头, 使成为“因材” ――招来了会得什么功夫的栋梁之材, “施教” ――便请他们向其他学生教一些什么样的功夫。

 而这些张女士所谓“兼教” 什么什么的人士, 同时也兼学其它的功夫。

 为了图个正式的出身, 更还有先是应聘来馆教学, 而后也去当当学生, 取得资格, 成为某期某期毕业的。

 总因为一切是开天辟地, 没有模式可循环, 就只好“草鞋没样, 边打边像” 了。

  张文:

 “另有名家孙禄堂(江苏国术馆副馆长) 教授形意……陈子荣教授陈氏太极拳……马英图教披挂掌和八极拳及技击, 毕凤亭教摔跤, 李玉山教燕青拳、 太极鞭……李远智和徐宝林教猴拳、 醉拳。

 ”

  孙禄堂先生在馆中也教过八卦, 而另有黄柏年先生, 也曾在馆里教过形意与八卦, 著有《龙形八卦掌》 一书行世。

  陈子荣先生的大名, 不知有否错误?据知, 乃是陈子明先生, 在馆甚短, 浅尝辄止。

 有些学生甫练了第一个招式“金刚捣捶” , 就瞎捣蛋, 讥之曰“金刚捣‘蛋” ’ 。

  除马英图先生外, 教披(一作“劈” ) 挂的还有郭长生先生。

 郭先

 生并在馆中传有苗刀之技。而教八极的, 则更曾有过韩化臣、 赵树德、程陵华等诸位先生。

 毕凤亭先生在馆时, 已五十许人, 魁伟精壮, 两撇东洋胡子, 手指头粗逾恒人。

 因为看不起二十出头、 也来教授摔跤的常东升老师, 终于在张馆长暨马良教务长亲临监督之下, 公开较技。失手后, 辞去。

 人笑谓“青春年少的赛尔墩, 这一次可打败了五旬开外的黄三泰了” 云云。

  李玉山先生教太“极” 鞭, 应是太师鞭之误。

 后来, 姜容樵先生曾据以出版过专书。

  李“远” 智自是李元智之误, 见前。

 李老伯不会猴拳, 也不会醉拳, 之所擅长的, 实是习自傅万祥先生的醉八仙。

 据称, 摔跌扑打的功夫不易, 而且, 还要演示出把位仙人不同的形象与性格。

 据此,再――分别表现其喜、 怒、 惊、 诧、 呆等等不同的肢体反应与情感。李老伯尚未学全, 傅先生要求同出关外, 闯荡江湖, 继续研习, 李老伯乃谢不敏。

 其实, 醉拳与醉八仙均源自地躺, 而各有发展。

 醉拳在地躺的基础上, 加上醉酒; 而醉八仙更刻画八仙的醉态, 表演的成分更浓。

  想当年, 在馆中, 另有李凤鸣先生以地躺功夫擅胜场。

 其父李成斌, 脚踏车上翻腾倒立之功精湛。

 抗日时, 在四川, 屡曾表演。

 迁台后, 曾在复兴戏剧学校任职, 替学生看伤科。

 本科学生参加晚会, 演出毯子功后, 李老也一展其单车绝技。

 我在新北投的七虎球场, 曾得寓目, 的确宝刀不老, 得彩无数。

 经由李老伯带入馆中, 并列为必修科的, 另有梅花刀(燕青门的四门刀, 因梅花为国花, 乃改此名。

 后由吕光华执笔, 上海某书局出有专书) 、 九路枪。

 至于少林棍, 则不知是是否李老伯携来。

  张女士文中所述黄国桢先生, 是黄柏年先生之子。

 当年先入国术馆之幼年班, 表现不俗。

 无事时, 来两句“西皮二黄” , 很得同学们欣赏。

 后来转送“国体” , 专攻西洋运动, 改唱英文歌曲, 外语能力已现端倪。

 在台湾时担任外事警察之工作, 也常与“国术馆” 、 “国体” 的师友相往还。

  常东升老师虽逝, 学生在台、 美、 欧洲均众, 并成立有团体组织数所, 是推动中国摔跤于海外的主干, 并曾组队回大陆访问比赛。

 至于吴文忠先生, 曾任台湾师大体育系主任, 二十余载, 造就的人才极多。

 在体育界言, 真有门生故吏遍天下之盛。

 当我承乏该系的国术课程时, 吴主任曾大力倡导民族体育, 增聘李元智、 常东升、 傅淑云等名师来校任教。

 开设学生社团, 举办各项活动, 风气为之一振。“国体” 校友苏桐凤、 郭秉道及体育系首期毕业生樊正治等先生, 均以国术著作升等为教授。

 其后, 吴主任又创立了台湾的第一个研究所,研究生翁启修先生以国术论文获颁硕士, 这在西洋体育统治体坛的时风下, 都是新的里程碑。

  吴主任退休后, 又应各方面的征召与敦促, 抱病应聘中国文化大学...

推荐访问:徐纪谈中央国术馆 国术 中央 徐纪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