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孙中山和毛泽东【优秀范文】

工作总结 时间:2022-10-04 12:48: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中山和毛泽东【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孙中山和毛泽东【优秀范文】

 

 孙中山和毛泽东 一. 孙中山:

 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1. 推翻封建帝制, 创建民主共和(1894 年——1912 年)

 2. 捍卫民主共和(1912—1925 年)

 3. 辛亥革命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孙中山成为20 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位伟人。

 二. 毛泽东:

 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两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时期:

 缔造新中国 社会主义时期:

 确立制度和探索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时期:

 中共的缔造者之一 过渡时期:

 恢复经济; 一化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20 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巨变 。

 必修Ⅰ P79 国民革命(大革命)

 时期:

 高度关注农民问题 必修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既有正确也有错误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前期):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十年“文革”:

 全局性错误带来深重的内乱。必修Ⅰ P81 延安时期(抗日战争)

 时期:

 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945 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思想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思想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

 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缔造新中国。

  总体评价:

 三. 关于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

 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否等于毛泽东的思想? )

 (3)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2、 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

 毛泽东思想是马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

 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共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四. 现代中国历史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称中国现代史(1949 年 10 月至今), 或称中国当代史, 有整整 60 年的历史。

 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一、 两个时期:

 1、 1949 年 10 月—1956 年: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 1956 年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三个阶段:

 1、 1949 年 10 月—1956 年:

 过渡时期,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 1956 年—1976 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

 3、 1976 年至今: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邓小平 一. 邓小平新时期的四大历史性贡献 1. 反复强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领导党和国家拨乱反正;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维护毛泽东思想。

 2.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从………………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做出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3. 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第二次宣言, 发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4. 提出“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 澳门主权, 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二. 邓小平对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杰出贡献 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念来自必修ⅡP59“课前提示”

 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重大历史概念, 包含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两个整理的角度—— (1)

 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起点和核心是邓小平理论, 后来又有发展)

 和实践(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2)

 内政(政治、 思想、 经济、 文教发展)

 和外交(政策调整和具体成果)

 ——其中有理论, 也有实践。

 (3)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相互促进、 发展、 丰富, 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举例: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就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开始与深入发展——前言思路。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基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又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和平与发展主题等)

 紧密相关。

 说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必修ⅢP81 这个概念的核心和起点是邓小平理论, 但这个概念的内涵比邓小平理论要大, 除了邓小平理论, 还包括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如“三个代表” 思想, “科学发展观” 等。

 它是一个目前还处在动态变化中的概念。

 3.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在历史新时期的两个重要历史关头, 邓小平发挥了拨正航向的关键作用。

 第一次是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结束“文化大革命” 后, 中国处于重大历史关头。

 1977 年邓小平复出后, 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 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 开始形成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标志着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 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次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 中国再次处于重大历史关头。

 党和政府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支持下, 维护国家的独立、 尊严、 安全和稳定,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继续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道路向前发展。

 1992 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精辟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 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并回答了几年来经常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南方谈话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使这一理沦走向成熟和最终完成。

 当年 10 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为开辟和坚持这条道路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创造。

 中共领导人江泽民曾经指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1)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 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但社会主义必须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2)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 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 并强调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3)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4)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 强调改革也是革命, 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 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有别于新中国初期)。

 (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 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 提出分“三步走”, 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8)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 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 以及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9)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提出“一国两制” 的创造性构想。(10)

 在为现代化服务的科教文发展方面, 提出几个著名判断和结论。

 总之, 邓小平理论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它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举例说明邓小平理论——“5”、“6”、“7”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内容和影响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不但要发展生产力, 而且要解放生产力。

 自 80 年代起, 我国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体现。

 (1)

 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本质上这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

 影响:

 ①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6.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和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

 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认为任何国家要发展, 孤立起来, 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1)

 实行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

 它既是历史经验总结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历史证明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而我们国力又有限,一时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加速发展,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

 创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早期的举措之一, 也是中国全面改革的一大结果。

 1985 年以前,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从 1986 年起, 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 工贸结合、 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

 1988年 4 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 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 也是

 最大的一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建设中虽然遇到不少阻力和困难, 但在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 特区开辟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探索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 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坚定了人们的改革开放的信念, 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7. “一国两制” 的历史地位 “一国两制” 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 提出的一项大胆、 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方针, 这一构想在香港、 澳门回归中的成功运用, 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正确性、 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既有利于港澳台的繁荣稳定, 也有利于整个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并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

 三.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 八七会议, 决定武装反抗,开展土地革命;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以“工农武装割据” 的理论与实践, 摒弃“城市中心论” ,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第二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1949 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第三次

 “文革” 结束后, 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到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四.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变

 巨变、 人物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

 召开(邓小平)

 化建设的新时期。

 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设问:

 20 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 20 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20 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 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

 (1)

 20 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

 三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

 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

 三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 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试...

推荐访问:孙中山和毛泽东 优秀 孙中山 毛泽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