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2022年缺氧实验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17 17:36: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缺氧实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缺氧实验

缺氧实验2篇

缺氧实验篇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21)申请号 CN201420468895.7

(22)申请日 2014.08.19

(71)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地址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

(72)发明人 姚远;邓其跃;苏炳银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汤东凤

(51)Int.CI

(54)发明名称

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

(57)摘要

法律状态


权利要求说明书

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


说明书

一种斑马鱼缺氧实验装置的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

缺氧实验篇2

缺氧

1.缺氧 p69

2.低张性缺氧 p70

3.血液性缺氧 p71

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p72

5.肠源性紫绀 p72

6.紫绀 p71

7. 组织性缺氧 p73

1.缺氧概念是

A.吸入气中的氧减少;

B.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血液氧容量降低;

E.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

2.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B.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C.血氧分压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E.血氧容量降低。

3.低张性缺氧症引起组织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 12.0KPa (90mmHg);

B. 10.7KPa (80mmHg);

C. 9.3KPa (70mmHg);

D.8.0KPa (60mmHg);

E. 6.7KPa (50mmHg)。

4.CO造成缺氧的原因为

A.O2与Hb结合速率减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氧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增高;

E.以上都不对。

5.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为

A.亚硝酸盐中毒;

B.CO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硫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水肿和菌群失调。

6.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最有特征性的是

A.PaO2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A血氧容量正常;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A-V血氧含量差增大。

7.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

B.A血氧容量;

C.A血氧含量;

D.A-V血氧含量差;

E.V血氧含量。

8.严重贫血时,下述指标变化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血氧含量;

B.PaO2;

C.A血氧含量;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V血氧含量减少。

9.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

A.RBC内2,3-DPG↑;

B.血[H+]↓;

C.PaCO2↓;

D.血温↓;

E.以上都不是。

10.下述缺氧哪一种常无紫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11.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12.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为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3.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显著的脏器是

A.肝;

B.肾;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14.急性缺氧使肺A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左心功能不全;

C.肺血流量增加;

D.肺小动脉收缩;

E.肺小静脉淤血。

15.严重缺氧使细胞损伤,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

B.细胞内Ca2+;

C.细胞外K+;

D.细胞外H+;

E.以上都不对。

16.慢性缺氧使RBC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为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肝和脾对RBC的破坏;

D.刺激肾脏,使近球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酶的形成、释放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17.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主要出现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E.以上都不对。

18.低张性缺氧时可有

A.氧饱和度正常;

B.动静脉氧差增大;

C.血氧容量明显降低;

D.血氧含量减少;

E.以上都不对。

19.血液性缺氧可以存在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氧含量降低和紫绀;

D.氧含量降低但无紫绀;

E.以上都不对。

20.循环性缺氧时可出现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动静脉氧差降低和紫绀;

D.动静脉氧差增高和紫绀;

E.以上都不对。

21.血氧分压降低并伴有紫绀可能见于:

A.氰化物中毒患者;

B.肠源性紫绀患者;

C.休克患者;

D.CO中毒患者;

E.以上都不对。

22.重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下述指标哪项是对的

A.氧分压减小;

B.氧容量变化不大;

C.氧含量可代偿增高;

D.动静脉氧差增大;

E.以上都不对。

23.严重贫血引起缺氧,机体的代偿主要是:

A.红细胞内2,3-DPG增多,利于血红蛋白在组织释放氧增加;

B.肺通气量增高,使PaO2代偿性增高;

C.循环呈高动力状态;

D.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而血红蛋白含量可增加;

E.以上都不对。

24.下列缺氧类型中,可无动-静脉氧差下降的是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1.简述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 p70-71

2.除贫血外,还有哪些原因可导致血液性缺氧?任选一种除贫血外的血液性缺氧,简述其引发缺氧的机制,及其血氧变化特点?

3.简述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性反应?

4.简述慢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性反应?


发热

1.发热激活物 p84

2.内源性致热原 p85

1.下述体温增高何种不属于发热?

A.G-菌感染;

B.外科大手术;

C.脱水热;

D.疟疾;

E.恶性肿瘤。

2.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肝细胞;

E.以上都不对。

3.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4.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淋巴因子。

5.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9.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10.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HT含量。

11.下述哪种有明显解热作用?

A.去氧皮质酮

B.苯海拉明;

C.茶碱;

D.环磷酸腺苷;

E.氢化考的松。

12.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散热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13.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B.Cl- 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14.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

A.尿量,比重;

B.尿量,比重;

C.尿量,比重;

D.尿量,比重;

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15.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16.现认为下述哪一组体液因子可作为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A.组胺,IL-1, C3a;

B.IL-1, PAF, PGI2, INF;

C.MIP-1, IL-1, TNF, INF;

D.TXA2, TNF, 内啡呔;

E.以上都不对。

1.何谓内生性致热原?现已基本确定为内生致热原的体液因子有几种?p85

2.简述体温上升的基本过程?p90


休克

1.休克 p156

2.休克肺 p169

3.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ODS) p172

1. 下述引起的意识障碍何种与休克无关?

A.癫痫大发作;

B.产后大出血;

C.严重烧伤;

D.严重过敏反应;

E.败血症。

2.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3.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4.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A收缩;

B.后微A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A-V吻合支收缩;

E.微V收缩。

5.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D.血压均降低;

E.尿少或无。

6.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先兴奋后抑制、衰竭;

C.强烈抑制;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7.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9.休克I期,心脑灌流是

A.心脑灌流量明显增加;

B.心脑灌流量明显减少;

C.心脑灌流量先少后增加;

D.脑灌流量,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E.心灌流量,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10.长期大量使用升压药可加重休克的原因为

A.机体药物耐受性增强;

B.血管平滑肌对药物失去反应;

C.交感神经系统易于衰竭;

D.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11.反映低阻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

A.血压;

B.小血管收缩,心脏指数;

C.中心V压和肺A楔入压;

D.小血管扩张,心脏指数;

E.心射血分数。

12.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的机制为

A.仅对血管-受体起作用;

B.仅对血管-受体起作用;

C.对-、-受体均起作用;

D.对-、-受体均不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3.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 的主要部位是

A.肝;

B.肺;

C.脾;

D.胰腺;

E.胃肠道。

14.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

A.内啡呔;

B.组胺;

C.缓激肽(BK );

D.心肌抑制因子 (MDF );

E.腺苷。

15.体内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为

A.PGF;

B.组胺;

C.缓激肽;

D.腺苷;

E.PGI2(前列环素);

16.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为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栓素A2(TXA2 ) ;

D.血管紧张素II ( ATII);

E.血管加压素。

17.休克时钠泵运转失灵的机制是

A.磷酸化酶活性加强;

B.己糖激酶活性加强;

C.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

D.有氧氧化减弱,ATP生成减少;

E.糖原分解加强而耗竭。

18.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D.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19.失血性休克早期,功能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肺

D.肝;

E.肾。

20.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休克是针对

A.疏通微循环,扩张小血管;

B.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器;

C.阻断儿茶酚胺的有害作用;

D.增强肝脏解毒机能;

E.加强心肌收缩力。

21.休克早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E.肾前及肾性肾功能衰竭;

22.休克时引起心衰的机制,下述哪一项是不对的?

A.冠脉流量减少;

B.心肌耗氧量增多;

C.酸中毒、高血钾使心肌抑制;

D.MDF抑制心肌收缩;

E.前负荷过大,心室搏出量减少。

2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24.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症状的是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尿量减少;

D.血压不降低,脉压增大;

E.收缩压稍升高。

25.休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尿量不少;

B.血尿素氮;

C.血肌酐;

D.代谢性酸中毒;

E.高血钾。

26.诊断休克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依据为

A.少尿;

B.氮质血症;

C.多尿;

D.肾性高血压;

E.肾性贫血。

27.休克时,安全补液的最佳监测指标应为

A.血压;

B.脉压;

C.尿量;

D.中心静脉压;

E.肺动脉楔入压。

28.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功能主要表现为:

A.神志清醒;

B.尿量有所恢复;

C.肛温由下降开始回升;

D.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E.以上都不对。

29.休克期微循环血液淤滞的发生主要与下述何种因素有关?

A.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收缩;

B.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内腔瘀塞;

C.儿茶酚胺增高后转向分泌减少;

D.血细胞比容有所改变;

E.以上都不对。

30.休克早期,下述主要脏器功能改变,何种是不对的?

A.肾功能障碍,少尿或无尿;

B.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

C.呼吸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困难;

D.心功能加强,心率加快;

E.以上都不对。

31.下述何种情况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A.宫外孕;

B.青霉素过敏;

C.急性心肌梗塞;

D.大叶性肺炎并发败血症。

1.休克的始动环节有哪些?并分别举2个病因?p158

2.休克按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征,可分为哪几期?并简述各期的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3.休克早期为什么又称为代偿期?试分析该期的代偿机制和代偿意义。P159

4.低血容量性休克初期,机体通过哪些代偿措施使动脉血压维持相对正常的?p159

5.简述休克由早期发展为微循环淤滞期的主要机制。P160

6.排除医源性原因,在休克早期和中期最易引发哪些酸碱平衡紊乱,并分析其主要原因?p169, p161

推荐访问:缺氧 实验 缺氧实验 缺氧实验 缺氧实验报告实验分析讨论结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