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风华文档网!

2022关于马克思主义作文题目(全文完整)

工作总结 时间:2022-06-19 11:54: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关于马克思主义作文题目(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关于马克思主义作文题目(全文完整)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作文题目3篇

第一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作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的如何走入中国

摘要

尽管历史无情,回首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奉为不二法宝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如此不堪,然而当我们探究其原因,并睁大眼睛向马克思主义的深处看去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我们曾经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竟然有两幅面目。

关键词

资本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社会主义

正文

当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当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更加频繁地遭遇失业,人们开始反思他们长期以来的生产方式,有些人苦思冥想,专心地投入到思考的大海里,有些人成功了,也带动一群人勇敢地跃出水面,于是便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一腔对共产主义的热情。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不再谈起马克思主义。

自打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最终演变成了现实如今。从前苏联解体后分裂出来的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尽管我们还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但“三个代表”的发表意味着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执政党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至于他代表什么只有让历史去验证了。所以纵观当今世界,还有几个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党立国的国家。尽管历史无情,回首那些把马克思主义奉为不二法宝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如此不堪,然而当我们探究其原因,并睁大眼睛向马克思主义的深处看去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我们曾经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竟然有两幅面目。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当然还有恩格斯,马克斯和恩格斯是对整个世界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与大约两千年前同样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耶稣基督相比,他们都想要告诉我们天堂是存在的,但区别在于马克思告诉我们天堂是可以现实的存在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可以通过人类奋斗,可以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最终步入共产主义来实现人间的天堂。而耶稣基督似乎要现实得多,他告诉我们,人间没有天堂,想要享受天堂的感觉,好好干活,赎你的罪,死了上帝才会给你上天堂的门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间不会存在天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史已经无情的验证,社会主义也已是一种虚幻,更不要奢谈美好的共产主义天堂。难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错了吗?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错的是我们,因为我们不能用历史的发展结论去回看马、恩所处的时代,否则我们势必带上历史的有色眼镜。事实上将这种虚幻带到这个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或是那天吃的爽了突发奇想,抑或精神世界裂变。马、恩比耶稣基督更关心人类世界,耶稣或许只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你是贫是富似乎和他毫无关系,而马、恩是要把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这是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评价或许会各不相同,但历史发展到现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评价应该只有两个字——圣贤。

我们不竟要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其实那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德籍犹太人,律师出生,律师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是有钱人,他的妻子燕妮是贵族的女儿,绝对的有钱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纯正的日耳曼人,论恩格斯的财富,马克思望尘莫及,大资本家出生,莱茵河两岸多少家工厂是他们家开的,试想此二位从阶级论上讲既不是工人阶级,更不是无产阶级,却要打倒自己所属的阶级,解放无产阶级,就这一点论二位圣贤的人格已不能仅用伟大来形容。如果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那我不得不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圣贤,不仅是伟大,更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普度众生的佛。给二位如此高的评价绝不过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再换一种说法,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时代。那个时代还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虽然蒸汽机是人类摆脱了诸如水力、风力等作为机械动力的自然动力,并把机械概念带入了工业革命,但蒸汽机相对于发达的现代工业,还太过原始,所以工业生产还保留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再加上蒸汽机机械极为简单,因此,资本家对于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的要求是相当低的,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劳动力俯拾皆是,从童工的被普遍使用就可见一斑。由于资本主义早期工业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又需要原始积累,想要多赚钱,就要尽可能多的用足工人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作时间不但长,而且劳动占有率极高,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是极为残酷的。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不是马克思为自己的理论能站住脚而摇旗呐喊,而是当时时代的真实写照,当然,这里还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早期对外殖民扩张。面对当时工人阶级的现状,马克思和恩格斯悲天悯人,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创生了影响后世的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美好未来的蓝图——共产主义。那么用什么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呢,答案是暴力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实现人类社会最高目标——共产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将这些理论付诸了实践,社会主义苏联诞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也发展到了列宁主义。二次大战以后,一大片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欧成立,中国也在1949年10月跨入了社会主义国家行列。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无法和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但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来得更发达,更先进,更民主,更有活力,但是,生活在这制度下的人们很快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似乎不像马、列描述的那样腐朽,不堪一击,相反显得更发达,更先进,更民主,更有活力,而更加不幸的是,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并没有给所有社会主义的国家带来福祉,相反政治上专制、独裁,实行政治恐怖,经济落后,永远的票证经济,以至于动乱。就经济发展而言,以苏联为例,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历程,经济始终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解体前经济频临崩溃,随后引发意识形态危机和政治危机,中国自己也在苏联解体之前就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时代创造性思考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时代局限性,就如同马克思自己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会永远适用,意识要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而不断变化,人们在发展的道路上还要继续探索,以谋求更适合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理论方式。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者:顾海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作文题目

关于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比较

作者:王亚坤;

作者机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来源:青年与社会:下

ISSN:1006-9682

年:2013

卷:000

期:012

页码:P.321-322

页数:2

中图分类:B089.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科学主义

摘要:中国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沿袭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分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人”。而西方马克主义以“人”为核心,在参考衣俊卿老师《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分为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文章将在阐述中国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区分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并结合这些区别,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合理成分,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第三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作文题目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文库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3 百度一下 帮助
全部DOCPPTTXTPDFXLS 首页分类教育文库 精品文库 机构合作 文库VIP 个人中心 高考题库 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哲学 上传文档 相关文档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happy夏和夏上传于2016-11-15|暂无评价|9人阅读|2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 在手机打开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成果。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科学。因此,探讨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对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作为理论形态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两个理论形态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平行线式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端点相连的两条射线式的发展。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过程表现为二者的交互建构过程。

第一阶段,唯物史观的萌芽状态与否定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1841年)。在这部博士论文的献词和序言中,马克思明确表明自己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拥护者,并且把普罗米修斯当成与神灵斗争的榜样。[1](P9这一点在他遇到物质利益的难事之后有了更加明确的表现,《莱茵报》成为这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场。《莱茵报》的活动使马克思不得不深入研究由社会生活实践的各种问题引起的新冲突,因此马克思不得不研究越来越具体的现实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

对现实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产生疑问,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及市民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产生怀疑。在1843年,马克思阅读了法国唯物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著作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考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一系列的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概而言之,政治国家不是由绝对观念而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和政治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对比决定的,明确地表明政治国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同时为了在现实中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自己的学说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现实的改造力量。1844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了上述任务。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从这个观点出发,马克思迫切需要彻底地研究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P412于是马克思在1844年开始了第一次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是建立在私有制这一没有证明的前提之上的。国民经济学回避这一根本问题也就是把私有制假定为一切物质生产的自然的和永恒的前提条件,因此“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3](P266而马克思则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这一个问题列入他研究的中心问题,成为他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由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还没有系统化,在运用一个不成熟的理论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产生混淆,从而产生各种误解。由于李嘉图的经济学自身内部的矛盾,他一方面认为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与竞争无关,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利润和工资完全“取决于竞争”,[4](P254加上缺乏全面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深入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核时,马克思也同样陷入了理论的困境,因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是明确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但是,对于追求真理的马克思来说,这只是理论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他早已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就是要批判私有制以及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



第二阶段,唯物史观的形成和肯定劳动价值理论。由于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方法论的障碍,理论上的困难迫使他在1845年末暂时中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再次转向意识形态批判,清算一下从前的哲学信仰,从而达到自己的主要目的,即弄清问题。[2](P41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5](P266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理论先导。《提纲》中阐发的实践观成为马克思第一次全面制定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富于自身创造力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是自己劳动创造的产物,人的本质就在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只有把“对象、现实、感性”看成是“感性活动”“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才能最终实现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真正统一。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的哲学最终摆脱了单纯思辨的传统,开始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观察事物、现实和感性,使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历史领域得到了科学的诠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新世界观的创立,不仅完成了哲学和历史观中的根本变革,而且用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武装了政治经济学,也给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没有直接论证劳动价值论,但是却确定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点,从生产(不是消费)出发来研究整个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接受了劳动价值理论。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越成熟,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越深入,从而更加肯定人们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的基础地位,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础。这一点在其后的《哲学的贫困》中得到证实。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明确站在了维护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赞同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由于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这一崭新的方法论工具来分析价值理论,这必然赋予了李嘉图理论以新的内容,这就为制定科学的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仅仅是反驳蒲鲁东的价值理论,那么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了。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研究了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这就使马克思最终解决了劳动一方面作为价值,另一方面又作为价值形成要素而存在的矛盾。这种特殊的商品作为劳动的结果时是价值,而作为一种活动时是价值形成的要素,而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耗费的价值量决定,因此,这是两个不同的量。马克思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运用该理论去研究雇佣工人用来交换工资的那种特殊商品,于是就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初观点。当然这一理论是不成熟的,仍然带有李嘉图理论的胎记。由于马克思已经开始运用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解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了,于是新的发现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第三阶段,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与唯物史观的科学表述。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才又开始集中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是从批判蒲鲁东的货币理论再次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他从商品生产出发来解释货币,搭起了一座从货币理论通向价值理论的桥梁。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马克思首先考察价值和价格的差别,引入供求关系的因素,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平均价值。其次考察了商品的二因素,把商品分解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于这两个规定在交换过程中会彼此
发生矛盾,最终导致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商品二因素的分析为劳动二重性的分析奠定了基础。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还没有使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概念,但是已经十分明显地表露

出这一思想。[6](P93 《货币章》虽然还没有论述成熟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但这足以使马克思能够在《资本章》科学地说明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形成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体现在产品中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生产条件下所需要的时间,这反映了作为生产关系的价值和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理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代替了商品生产,于是,独立的价值即货币必然转化为资本(即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必然转化为雇佣劳动(即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正是以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马克思才能从价值理论推导出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不但不违背价值理论,相反,剩余价值理论是对价值理论的证明,是价值理论的完成。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成为经济学中最伟大革命的标志,同时也使马克思能够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促进了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于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完全成熟并获得了经典的科学形式。可以说,唯物史观在序言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社会关系过渡到生产关系,从所有制形式过渡到生产方式,这二者都在新范畴“社会经济形态”中得到反映;
对于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发现来说,唯物史观必将再一次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这些成果在他随后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二、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关联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之间的逻辑关联来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论》中达到有机的统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资本论》的两个重要线索,具体来说,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共同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道路。正因为如此,《资本论》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是一部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著作。

第一,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指导其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2](P412问题的关键在于唯物史观是如何指导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从而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的。

其一,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指导马克思从复杂的资本主义关系中找到剩余价值的创造者。由于阶级差别的实质是经济地位的差别,所以划分阶级也必须以经济地位为标准,也就是必须从生产关系诸方面考察人的经济地位。劳动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同样适用,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谁是劳动者谁创造价值,同样也就创造剩余价值。他们创造剩余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却得不到剩余价值。于是,无产阶级依靠出卖劳动力与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隐藏着不公平的雇佣关系。资本家阶级依靠资本榨取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地主阶级依靠土地的所有权获得地租同资本家分享剩余价值。

其二,唯物史观作为一把解剖刀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中分解出剩余价值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7](P925正是因为“在这些经济学家们那里,资本的物质要素和资本作为资本的社会的形式规定性(即和资本作为支配劳动的劳动产品的对抗性质)是如此地生长在一起,以致他们提出的任何一个论点都不能不自相矛盾”。[8](P426马克思从实践是唯物史观的本体出发,清晰地辨别出资本主义形态中事物的表现形式和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在弄清资本主义生产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分解出剩余价值的基本范畴。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
细胞商品从它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中分解出价值,也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劳动。而又从劳动这一最基本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指出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提出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仅仅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解决劳动力和资本的交换问题,为解释剩余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9](P55 其三,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展开提供了宏观的叙述架构。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经济关系,从各种经济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始基构建出整体的剩余价值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10](P221《资本论》第1卷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第2卷分析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第3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第4卷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史。《资本论》的续篇考察由剩余价值决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以生产为起点展开了《资本论》的写作过程,所以《资本论》的逻辑体系就是唯物史观基本经济范畴的具体化过程。其四,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规定了理论应用的历史时空,使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仅仅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表面现象的说明。马克思从历史暂时性的观点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看成是“一种自然史过程”[9](P55的一个阶段。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绝对或相对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在《资本论》中,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挥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支撑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

其一,作为剩余价值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微观形态。马克思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而是当时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由于资本在人格化以后,会努力缩减后一个劳动时间,以赚取更大的剩余价值,从而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同义语。当生产力发生变革时,作为体现生产关系的价值也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反过来,当一个产品能给资本带来更多剩余价值时,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竞争,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其二,作为剩余价值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积累理论,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宏观结构。由于活劳动是价值增殖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

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自发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资本主义的市场失灵时,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不得不通过国家以上层建筑的形式来干预经济基础。

其三,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危机理论,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论证。从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
性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从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可能性来看,由于资本的逻辑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让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财富来源于对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剥削,工人阶级的贫困则由资产阶级的剥削造成,资本主义从内部制造了自己的掘墓人。于是,马克思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9](P874 其四,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分期理论。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理解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也就成为这种财富的孤立元素,在这个孤立元素的笼罩下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人”。正是这种孤立的元素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资本论》三卷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其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货币和资本在本质上都表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的笼罩下,雇用无产阶级,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则用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换取一定的商品以维持自己的需要。因此,人的这种独立性是依靠以物的依赖性获得的。于是,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基础的社会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1](P52 第三,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道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相互建构,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道路,孕育出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

其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性。《资本论》揭露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指出商品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资本的逻辑,再通过资本的积累规律扩大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和人口相对过剩同时产生,于是在突破了一定限度之后产生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通过破坏生产力的方式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是解决不了的,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